Dylan的U12棒球赛季圆满结束了,Dylan爸爸这个赛季却有些波折,还受到球队家委会的禁赛处罚。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来听听Dylan爸爸怎么说。
Dylan爸爸的分享
我的儿子这个U12赛季过得很充实,主要打中外场手,也打二垒手,还能充当救援投手帮助球队。遗憾的是,我们并没有赢很多球。我认为这全怪他们队的主教练的执教风格。他总是把孩子们调来调去,完全没有一种赢球的直觉。很多替补换人在我看来也是属于脑子进水,直接让我们输了好几场比赛。
我实在看不下去的时候,也找过主教练一对一的沟通。他总是托辞说,孩子们打下全面发展的能力很重要,所以需要在不同的位置上锻炼。当我提及孩子们输了球都垂头丧气,他就会来一通演讲,说孩子们能在失败中学到更多东西;无论输赢,都能享受运动、享受棒球,这才是最重要的。
我也是无语了。确实,大多数时候孩子们都很享受棒球,但是热爱体育和喜欢竞争的我,是不会袖手旁观的。每当教练换上去一个年龄小的、或是技术差的替补,我就会向我身边的家长抱怨(当然我会很小心,避免正好是那替补的家长)。我希望影响更多的家长,和我一起去找教练说理。
可惜我并没有得到呼应,这让我大感困惑。逐渐地,即使是我的好朋友,都不愿意坐在我旁边了。我只好悻悻然地寻找其他家长堆,但结局仍然一样。家委会的一个妈妈对我说,“Tom,孩子们都玩得挺开心的,你就放松一点吧。” 可是,我实在做不到像他们一样佛系。
赛季的倒数第二场比赛,我们球队已经坐稳了第五的位置。6局下半,我们5比4领先。这时候教练换上了一个新手打三垒,他连一个合适的手套都没有。我立刻在观众席质疑。其他家长说,“Sammy上场机会没有其他孩子多,他年纪小,还要多学,赛季快结束了,这有什么问题吗?”
问题来了,在两出局的情况下,这位新的三垒手漏接了一颗地滚球,让对手下了两分,球队以5比6输掉了比赛。
我一下子跳了起来。顾不上教练还没有在休息区做完总结,当着孩子和家长的面,我大声地指责教练的换人。“你的执教风格我受够了,我都投诉一整年了!”
我的朋友John拽住我,避免我有进一步的过激言行。那位三垒手的父亲感到很震惊和愤怒。其他家长没有站在我一边的,都默默地带着自己的孩子离开了。家委会的那位妈妈说我太过份了,本周家委会要讨论这个事情,欢迎我参加。
由于工作时间的冲突,我没能参加家委会。家委会投票的结果,我被禁止参加联盟剩下的比赛,是否能参加地区的全明星赛待定。并不只是这一次,而是我一整个赛季的表现,让家委会作出了这个决定。我很难受,因为我非常享受看Dylan的比赛。受到影响的不仅仅是我,Dylan也感到很难堪。我向Dylan道歉,我认识到了我不正确的处理问题的方式。我也真诚地向三垒手的父亲道歉,而且保证不再发生这样的事情。
教练打来电话和我沟通。我向他道歉了。他也解释了,锻炼孩子全方位的能力是他的出发点,而且他也不总是轮换阵容,而是有时,抓住机会,尽量轮换。他还提到,除了球队名次不算太高之外,整个赛季孩子们都很开心,球技也取得了进步。
教练最后表示,他还是会向家委会申请我能去参加全明星赛。能继续看孩子们打球,真的是太幸福了。因为我忘了小联盟棒球的精神实质,我差点错过了。
假设Dylan的球队在中国
在Dylan父亲的自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这种风格,在他那个社区属于不合群的少数派。而Little League组织,把这篇故事在家长社区中贴出来(英文原文请点这里),说明这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需要对家长进行提醒和教育的现象。
当公平遇到掐尖,当成长遇到胜负,总有说不清的故事和道理。我们可以从Dylan父亲的故事中,看到类似Little League这样有一定历史的青少年体育组织,有了她一定的化解矛盾的机制,比如:联盟层面价值观的宣传,非商业性的球队运营机制,教练员和家长、家长和家长之间的关系处理,等等。
我们的青少年体育还在起步阶段,最典型的表现就是竞技成绩至上主义。假设我们现阶段来处理Dylan球队的事情,恐怕被家长投票出局的是那位鼓励换位的教练。而三垒手的父亲,很可能连发表观点的机会都没有,因为家长们大都不愿意有弱者来拖球队成绩的后腿。
这只是一些预想,而下面的一些情形时有发生:
某些比赛同一级别组委会要煞费苦心设置十多个组别,男生组、女生组、男女混合组、校队组、俱乐部组,等等,各种组合,为的就是每个球队尽量捧杯而回,学校不至于因为球队拿不到成绩而终止项目。
在一个全国性比赛的出行动员会上,教练向家长们说,我们是一支“要成绩”的球队,一些替补球员就没有太多上场机会了。
一次U12青少年锦标赛后,一位球员收到前队友的微信:你真愚蠢,还待在XX球队,活该你拿不到冠军。
一次社区棒球赛的决赛,某支球队因为球员超龄问题判负。超龄球员的妈妈赶紧协商:孩子小学阶段从没拿过冠军,就让他实现这个心愿吧。
对于这些十岁出头,刚刚产生兴趣、掌握初步技能的孩子们来说,体育出成绩的压力,一点也不比学习方面小。唯有取得成绩(很多时候特指冠军,前八、前六、甚至亚军都似乎不值一提),才对得起家庭投入的金钱和时间的成本(主要是时间,是放弃参加学科补习而投入体育训练的时间)。
在竞技成绩至上的风潮下,对于家长来说,参不参加体育,参加哪个项目,如何获得名次,有着学科类同样的焦虑感。要么经过低龄的玩耍启蒙就匆匆退出赛场;要么抱着准备掐尖早培项目的劲头,势在夺冠。
What,How or Why
在我们看来,参加什么项目(What),如何能胜出(How),都比不上明确我们为什么参加青少年体育(Why)重要。
青少年体育的终极目的,就是培养下一代有规则意识、有责任感的合格的社会公民。
我们看到了从小联盟社区中走出的职业球星,我们看到了甲子园高中球员展现的高超球技,我们也看到了有的球员凭借体育特长,获得了大学的青睐。这些只是广泛开展的青少年体育运动的一方面的结果,甚至是最小的成果。更深和更广的成果,在于青少年时期播下的体育的种子,让人懂得克服困难,懂得坚韧不拔,懂得与人协作,从而个人有更幸福成功的人生,社会有更多健康而稳固的团体组织。
最近几年,我们的各类团体项目,除了中国女排,其他乏善可陈、逐渐倒退。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青少年阶段没有树立正确的体育运动价值观。在缺乏原先举国制强力集体观念约束的情况下,球员如果只是顾及自己运动表现,没有发自心底的团队精神,那么越是成绩至上,越出不了成绩。
对于为此付出汗水的所有青少年参与者,体育的经历奖牌毫无疑问可以作为背景提升的材料。希望他们不仅停留于此,而是真正在心里种下体育精神的种子。名校们经常被诟病盛产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也无需要再多一项体育。
最近有一个创业失败的案例:一个自动驾驶的项目,三位出身名企名校的创始人,顺利拿到1亿多美金的投资后,三人间却复杂宫斗,项目迅速崩盘。投资人沉痛反思,认为祸根是三人均分型的股权比例不合理。可是像谷歌、雅虎、微软、苹果这样的高科技公司,初创团队都是相差不大的股份比例。比较之下,我们欠缺的很可能不是谁说了算的决策机制,而是真正植入内心的规则意识、契约精神、和团队精神。
Dylan父亲的结局是皆大欢喜的,他只是少看了一场儿子的比赛。作为一个“好胜”的家长,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主动和社区和解。希望Dylan这样的球队能在中国越来越多,为了我们民族和国家有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