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职业球队战绩不佳,主教练通常会面临下课的危机。花费成本聘请教练组织球队就是为了更多的胜场。同样的逻辑应用在青少年体育领域却有可能行不通。虽然表面上教练同样面临成绩压力,赢球确实能创造团队积极的氛围,减少相互指责,并获得更多的权威去分配球队角色,但是胜利往往会掩盖在青少年球员发展方面的问题。
过早专项化
在小学兴趣阶段值得鼓励多项目参与,这样在青少年阶段特别是U15及以后发展潜力更大。但是随着U8U10级别竞争性加剧,孩子不得不在更早的年龄作出单一运动项目选择。要想兼顾足球、篮球、棒球、高尔夫、网球等项目,还要在每个项目上取得一定成绩,在时间、精力和花费方面变得不可行。在某个项目上的胜利可能掩盖了缺乏广泛参与更多项目的问题。
过早角色固化
为了让球队更有战斗力,就需要组成球队的球员更精细地角色分工,每个球员根据各自承担的进攻和防守的任务精练专项技术。成人队或专业队这样操作很自然,但青少年球队过早固定球员角色有可能制约孩子的发展。因为孩子身体还没有充分发育,就很难找到最合适的规划路径。让孩子尝试更多的角色,发展运动项目的综合能力,与更早固定球员角色,追逐球队更好成绩,是一对天然的矛盾。因为棒球角色和技能的多样性,这个问题尤为突出(参考这一篇《选择大于努力,千万不要让孩子在棒球场上练错了位置》)。
失去上场时间
赢球的球队一个潜在的问题是一些球员上场时间得不到保证。而青少年时期,特别是U10/U8时期,孩子的可塑性很强,技术的发展存在很大的空间,同样状态也有很大的变数。对于不一定能稳定贡献球队即战力,逐渐被边缘化的球员,过多失去上场时间意味着失去发掘更多潜力的机会。赢球更容易形成球队权威,此时球队灵活性和开放性可能被削弱了,会忽视掉一些声音。
偏执于运动表现
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孩子平时状态很好,但一到比赛就是发挥不出来。这是因为训练我们注重技能的提高,而比赛我们可能会过度注重运动表现以及带来的结果。这是两种不同的情境。过早偏执于运动表现容易造成孩子心理问题,只对获取结果产生更浓厚的趋利避害的行为特征,压制了不为外部评价养成通过努力获得自我提升的习惯。这种习惯其实对孩子球场外的人生更为重要。
体育天生带有竞技性,回避胜负和竞争是不可能的。我们需要对追求胜负的副作用有足够的认识,了解自己的孩子和球队在哪些方面是不能为了赢球妥协的。为避免一赢遮百丑现象,我们应该开诚布公地和球队每个成员提前沟通,即使我们赢了球,我们也要认真分析尽可能多的细节,找到我们继续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