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至善明德、懂得关爱鼓励孩子的父母,也是能和孩子做朋友、讲究尊重平等的父母,还是愿意一起踏上球场、适时扮演酷爸辣妈的父母;孩子出生在这样一个完美家庭,似乎除了感恩投胎的幸运,就只剩下自然而然的茁壮成长了。然而,现实情况是:完美父母也会不经意地给孩子的未来“挖坑”;无可挑剔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也会因为不慎陷入这些“坑”里而无法自拔。让我们一起来识别虚掩着杂草的这样几个“坑”,趁早填平孩子成长道路上的陷阱。

自信坑——容积最大,挖掘难度最小

挖坑表现1:过早伸出援手。当孩子被绊倒,可以允许她自己恢复一秒钟,再去安抚。孩子会体验到:刚才有一秒钟挺吓人的,但现在没事儿了。如果下次有不快的事情发生,孩子更容易自己摆平。如果父母在关爱孩子的错觉下,过早或过度保护孩子,不让孩子体验痛苦的感觉,孩子就无法发展“挫折免疫力”了。

挖坑表现2:过分夸奖。父母不断告诉孩子多么有才华,会给Ta一种错觉,仿佛Ta真的卓尔不群。这样的孩子总希望时刻得到新奇的奖赏刺激,不喜欢被批评尚需改进之处,不知如何在团队里合作和面对规则;反而容易丧失安全感,从而变得不自信。


挖坑表现3:回避失败。棒球规则比较复杂,击球进攻难度大,防守容易失误,这些都会让入门的孩子灰心丧气。有的父母畏惧让孩子参加比赛,担心孩子会因为输球或表现比其他孩子差而丧失自信。但这正是孩子们绝佳的锻炼机会。只有他们知道失败可能是比赛、生活的“常态”,他们才能更容易在逆境中生存下来。

填坑材料:好奇心和热情。自信不能靠保护得来。更多的情况下,自信表现为即使有挫折,也会有好奇心驱使孩子去探索:我的下一个打席是不是可以不吃老K;按照教练提醒的挥棒要领做会怎样;我有机会为全队贡献一分吗。。。我们往往也不是只鼓励获胜,毕竟冠军只有一个;我们是在鼓励不断突破自身限制的热情:热衷于打得更远、传得更准,配合更默契等等。有了好奇心和热情这种内在动力,孩子成长之路会平坦很多。

选择坑——隐蔽性高,挖掘成本也高

挖坑表现:更多选择=更多退路=孩子更加缺乏坚韧。父母们爱心满满地认为:孩子有选择好,而且是越多越好。结果让孩子接触艺术但不培养创造力;练习棒球但不督促融入团队;学习数学但不锻炼深度思维;孩子们在不同的项目上浮光掠影,只是多了一条条满足浅层自我(包括父母)成就感的退路。几乎在每个项目上,孩子都会碰到无法突破的瓶颈。父母们在花费巨资为孩子提供完美童年,反而让孩子的“成长”变得更加艰难:似乎做“”了不少事,获得了一些优越感,但没有真正地“”,难免在困难面前陷入焦虑。

填坑材料:专注,坚韧。我们倡导的是用更少的选择帮助孩子们专注于某事,这也更符合实际成长岁月的生活经验。接下来的就是帮助他们坚韧不拔地在少数领域接受回避不了的种种现实考验,发现并帮助修补孩子的弱点,坚持向上攀登。


暑假的美国训练,孩子们接受到不少Kids-Professional方面的要求。越来越多的父母也明白,让孩子参与各类运动,即使不走专业路线,如果要达到中美高中校队的水平,也需要孩子5-8年级在心理、体能和技术方面更讲究专业性。精力、金钱和时间都不允许孩子有太多选择或是退路。

陪伴坑——最具情怀,填充难度高

挖坑表现1:过度讨好。对于独生子女(或者少数二孩的)的父母来说,因为相对祖辈孩子更少,每个孩子都变得更加珍贵。陪伴很多时候会成为自我成就或个人幸福的寄托。无私(让孩子幸福)与自私(让自己高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好不容易周末抽时间和孩子来练球,对孩子的纪律和行为习惯不自觉就会妥协放松,甚至还不希望教练严厉。既然好不容易花时间亲子陪伴,就不再愿意板起脸强调规矩了。

挖坑表现2:亦步亦趋的监控。吃饭、穿衣、学习、运动,父母无微不至地关心每个细节,陪伴变味成了监控。有的孩子在局面开始面临抉择时,比如是否应该挥棒,是否应该盗向下个垒位,总是不自觉地要把目光投向场外的父母,独立的判断和教练的部署都顾不上了。这是因为孩子习惯了父母平时木偶式的操纵监控,需要独立坚韧面对困难的时候会缺乏主见。

图片

填坑材料:情怀。虽然“情怀”有时是营销用词,但父母只能情怀到底,情怀的坑还得用情怀来填:如果立规矩能让他们性格发展更健康,那就让他们“不喜欢”我们一些吧。既然我们能从隔代、保姆、托管处把孩子拉回自己身边,我们也要能让孩子独立走向属于Ta自己的世界,为他们的离开做好准备。

图片

在国外,已经有很多案例:父母出于好意,在整个童年期替他们消化掉了所有的忧虑,既渴望孩子取得高成就,又不想他们付出取得那种成就所必须的牺牲和挣扎,孩子变得脆弱;父母用丰富的选择造就了焦虑而又有优越感的孩子。

到底是在关爱孩子还是过度保护了;是继续贯以通才教育还是发展专业性;是父母离不开孩子,还是孩子离不开父母;这些地方往往杂草丛生、难以辨认。即使我们在某些危险路段设了警告标志,育儿的路还是需要父母们深一脚浅一脚地在实践中蹚出来。如果有父母想相对安全地绕开这些陷阱,也许一开始就应该把目标定为做“称职的父母”而不是“完美父母”。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