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关村二小的“霸凌”事件牵动着广大父母的心。严格管理的学校都会发生这类事,一堆好动分子组成的运动队更容易出现恃强凌弱的现象。如果孩子遭遇到,别说享受运动的乐趣,就连基本的心理健康都难以保证了。


对于孩子在运动队可能遭到“霸凌”,父母应该有心理上的准备,避免真的碰到了要么手足无措,要么反应过激。

首先要根据自己孩子面临的具体情况,预见性地识别一些“霸凌”的苗头。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 在运动队里表现比较弱,有时会拖队伍的后腿。
  • 在运动队里的表现特别好,受到竞争主力位置的其他球员的嫉妒,或者是对手球队的干扰。
  • 是新队员,被老队员欺负,被命令做一些不愿意做的事情表现忠心。
  • 不喜欢拉帮结派,球队的“更衣室大佬”不喜欢他。
  • 是教练喜欢的队员,老是得到教练的夸奖。
  • 因为关键比赛中的某次失误,被队友斥责。


如果孩子遇到“霸凌”事件,第一时间要倾听孩子,弄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孩子的感受到底是怎样。这时候家长不要把孩子撇在一边,一味替他出头,要听听孩子对下一步的意见,让他能有维护自己权利的意识。

平时武装孩子一些实用的方法对付“霸凌”。比如三十六计走为上,教孩子识别容易发生霸凌的情景,赶紧逃离。比如赶紧找老师或教练。有时候鼓励孩子有勇气喝止对方是最有效的,但是也要注意保护自己不受伤害。最重要的是告诉孩子千万不要为了球打得不好过份自责。打球就是为了玩,为了锻炼身体,不应该为了打不好球遭受任何惩罚。

图片

父母承诺孩子一定会陪伴他解决这个问题,给孩子坚强的心理支持。至于是不是去教练那里汇报,会不会遭到报复,可以和孩子一起商量,一起分析,听取他的意见,找到妥善的处理方案。

如果孩子是胆小怕事型的,不如鼓励孩子自己大胆向教练反映问题。把遭受“霸凌”看成是孩子加强自我维权能力的一个机会。这比完全由父母包办效果反而好,也能培养孩子的自信。


过去传统体制的教练一贯扮演严酷的角色,不但对球队“霸凌”听之任之,甚至有时自己就“霸凌”球员。现在教练的素质都大幅度提升,所有重视声誉和质量的体育机构都不会允许这种“霸凌”行为的发生。积极、公平、有安全感的球队风气,是小球员们享受运动的最基本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