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青少年棒球比赛越来越多。很多小球员在10岁、12岁左右的年龄就会为了比赛进行大量的传球练习。有部分球员会出现肩膀疼、手肘疼的现象。教练除了立刻停止他们的训练进行恢复外,还需要帮助他们修正传球坏习惯,建立无伤传球机制。
棒球投掷时是瞬间爆发力的技巧。绝大多数时候,传球带来的伤病的主要原因是肩、肘部不能正确的姿态进行手臂的加、减速。
棒童棒球手必读无伤传球五要点:1.向着目标伸踏;2.头正向目标;3.摆臂不伸直;4.手套在胸前;5.出手后手臂内旋。#棒童小课堂视频号
根据上面的视频,我们总结出无伤传球动作的五个要点。
第一点、伸踏要正
和打击动作一样,传球需要向目标方向伸踏来引导重心的移动和下半身的发力,并在伸踏脚落地瞬间爆发出腰部和上身的力量。绝大多数错误情况是伸踏向了斜外侧,身体打开太早太大,造成手臂滞后离头部太远,发力时对肩、肘压力过大。
第二点、头部要正
这是一个和上一点关联的要点。为的仍然是不要让手臂远离头部。很多小球员为了发力,想象用另一侧身体的腰部甚至是偏头用颈部去为手臂加速。久而久之,对肩肘造成额外的压力和损伤。偏头的本质倾向,就是想在角速度一定的情况下,通过增大半径来提高出手点的线速度,但忽略了肩膀和手肘的连接是有极限的,脆弱的。
第三点、摆臂不要过直
仍然和上一点的原理类似,手臂在往下放球并提起球时,如果过直,就会让手臂旋转半径过大,跟不上身体的转体。核心因为肌肉群有力并且旋转半径小,会更快。如果手臂张太开会被迫远离身体和头部,赶不上身体的旋转,出手点靠外靠后,造成肩肘受伤。这样传球准确性也不会太好。
关于提肘不要高过肩的要点,也再次否定了手肘要举高的传统做法。现在的理论更强调提肘的后张,然后肘和手随身体离头部较近的位置翻转向前。这样的姿势牺牲了手举高举远带来的半径长度的好处,获得的补偿是半径的缩短带来的关节旋转受力小,加速快,延长出手点获得更多加速时间。
第四点、手套收于胸前
这也是让发力尽量向前,让身体旋转尽量收紧在核心的动作要领。大家会记得花样滑冰原地旋转时,先张开手脚,再并拢获得原地旋转加速的机理,就是利用了角动量守恒。所以前导手(手套手)不能乱摆甚至甩到身后,而是靠近核心,不单是为了给传球找正前方的方向和轨道,还为了和传球手肘的旋转产生角动量配合,保持较小转动半径的同时,瞬间加大转体的速度和力量。
第五点、出手后手臂内旋
也就是传球手的虎口向着对侧膝盖,掌心向外的方式,完成出手后手臂的自然摆动。除了发力时的位置,出手后手臂的减速是肩肘承压手臂重量的拉扯的重要阶段。这个姿势可以让肩肘环节处在最能承受拉力的状态。手臂自然划过身体成交叉,身体重心的配合移动,都是为了尽量减小手臂的减速加速度,降低对肩肘的拉力。
需要说明的是,投手、内场手、外场手、捕手的传球或投球动作会有差别。但原理仍然是围绕着旋转加速、角速度、手臂半径等物理量会对肩肘的连接产生什么样的效应。而即使是最正确的动作,肩肘也会因为重复次数过多而产生损伤。所以和掌握正确动作同等重要,甚至是更重要的,是控制传球或投球的数量,并且配合适当的体能和复健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