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节选自棒童创始人田小琰在10月15日“TAB×教育+咖啡体育产业分享沙龙”上的发言。
角度一:活跃度教育
我们自我评估课程,要看整节课下来的跑动距离、线路变化、体态变化,有蹲的,跳的,侧身的。心率也至少要有几个高峰。
纯坐姿类,坐在车上,然后坐到教室里,钢琴前,画板前,伏案对着书、黑板或者是对着屏幕,这不应该是受教育的全部姿态。孩子的成长需要更高的活跃度,户外,大自然,宽阔的场地,对孩子的教育来说是所必需的。
很难用坪效之类的商业指标评估,教育不是办养殖场,计算最小有限空间。
有个2016年加入的小朋友,痴迷棒球,光手套就有好几种,投手的、捕手的、内野手的,其实这么小的年龄不一定必要,但确实喜欢,晚上要抱着手套才能睡觉。一个大猩猩能一巴掌能把一个成人拍飞,但是,它仍一个石块,还真没有一个5岁的孩子远。人类的本能,就是在运动上,比如投掷,棒球的投球,篮球的投篮,橄榄球传球。孩子天性可以不可抑制地在各种运动中释放,挥舞大棒、奔跑追逐对孩子有天生的吸引力。
体育是高活跃度的教育,在孩子小时候,和身体发育的自我体会结合,可以从中体会到人类进化初期的生存技能、劳动技能、战斗技能。除了学业,最好是运动,要把孩子从电子产品中拯救出来。让运动伴随他们的成长,合理发泄多余能量,远离不良嗜好和消极社会关系。
角度二:鲁棒性教育
棒童的棒是“很棒”的棒,可能太泛泛。我们现在几乎已经不让教练动辄来一句,你真棒,表扬要具体到行为的细节。
是棒球的棒吗,大概是巧合吧。因为我们碰巧选了这项运动。女子部分也向垒球方面发展,也不叫棒球了。
需要借用一个控制论的词 ——Robust,翻译成“鲁棒”,更契合“棒童”的“棒”字。
所谓Robust是指设计的系统,在异常情况下、例外情况下,还能尽量保持稳定性能。数据库程序很正常,但读磁盘有个坏道就挂了。表单填写手机号,不留神输了个*号,崩溃了。控制电路在现场电磁干扰强,或者温度偏高偏低,到底工作的怎么样。这些就是鲁棒性。
现在家庭的子女教育都是精心调配的,公立学校学中文,德智体美劳丝丝入扣,然后国际学校AL,AP,BC, IB之类的体系都国际接轨。在这样完善的、高投入的体系中成长,未来孩子似乎应该不会有大问题。
我们知道配好了营养素、生长素、抗生素的家畜在养殖场里长得很好、很快,还不生病。可是它们大概不能在野外生存超过一天。
人生即使大部分处在温室,但关键之处,却无法预测,往往是好比在野外的特殊情况、异常。
大到学业上经历一个重大挫折,家庭的巨变,环境的变化,小到受了老师批评,今天和好朋友闹翻情绪不好,等等。是否还能继续成长的计划。这对每个孩子是个考验。
偏偏这种Robust是一些所谓刚需的项目学不到的,不能通过升学的奥数、考级的英语之类学到。往往是那些无用之用,那些看上去没有功利性结果,不开心不高兴随时能放弃,但又坚持下来的一些事情。体育就是提供了一大批这样的锻炼鲁棒性的好项目。
和美国队、日本队的交流,我们会明显的感受到我们孩子的Robust方面的欠缺。有时候赛会比赛安排的时间是比较紧凑,为了充分利用场地和有限的比赛日,经常是从早晨6点开始,中午和晚间都会安排比赛。这些安排,看不出对他们球队的到场、热身、比赛产生什么影响。对我们的孩子冲击似乎更大。教练,我们中午几点吃饭,吃什么,是中餐还是日餐,吃完饭是回酒店休息还是留在场上。不像其他队伍教练专注在备赛的日常上,这边是要做更多的思想动员,放下包袱——其实就是一些靠多一点Robust就能克服的琐事。
安排孩子上课时间有时也困扰到家长。9点开始觉得好不容易周末孩子没法睡个懒觉,11点怕影响中午吃饭,2点午睡可能没醒,4点北京的秋天已经有点凉了——全天找不到合适的时间。对Robust的思想准备确实还没有调到一个适合小运动员的频道上。
角度三:闭环的教育
除了Robust,再借用控制轮的闭环这个概念。
教育系统就是受教育者+教育者。如果受教育者将来也变成这个系统的教育者,那么闭环就形成了。有没有闭环,是衡量一个教育系统或机构是否优秀的重要参考。
作为教育机构,要重视客户的续课率,但这可能只是长长的闭环链条上的一个圈圈。很多这样那样的圈圈连成一条闭环可能少说要历经十数年。
大学会挑选优秀的毕业生留校任教,毕业生也以为母校工作为荣,有的是留学以后再回来。历史悠久的营地,小时候是营员,长大了还会到营地当导师或志愿者。从小在little league小联盟打球,成为大联盟球星,还回来义务教球服务社区。学员在机构培训拿了奥数金牌,有的回到机构工作成为金牌教练。追求这样的闭环特征,机构才可以开始从培训向教育发展。
很多人关心你们如何能树立壁垒,保持自己的优势。这个可能更多是从商业竞争的角度看。教育本质是开放、平民化、普及化的。深墙高垒是要拒谁千里之外呢?清北的校长最初是有意想抬高门槛让谁都进不来吗?正是机构的这种闭环系统,常年累月自我循环,净化杂质,留存了优秀的文化和基因。
受教育者变成教育者,带来的是很多公益的行为、文化的传承,甚至是捐赠,这对教育的发展是最佳的资源。
棒童历史还短,孩子们还在成长中,但已经有家长帮助机构的运营,义务贡献,甚至充当种子投资的角色,非常欣慰地看到这一切,这是形成闭环的积极信号。
角度四:开源的教育
教育可以平民化、普及化,还要低成本,因为本质上它是open source的,开源的。只有这样才能覆盖更多的受教育者,更大的几率产生可以沉淀优秀基因的闭环系统。
学校的教材都可以买到,培训机构的知识点和视频也都是公开的。教育不是一个可以靠封闭的知识产权获得垄断利润的场所。有些机构会花很多钱引进体系、引进许可,也许可以搭建成功的培训系统,但不一定是教育。
体育就是一个丰富的开源的教育知识库。篮球要拍球运球,不能像橄榄球一样抱着球跑,当我们运用这样的规则训练和比赛时,无须为此向谁付费。建立棒球的训练体系,也没有要盗版谁的必要。我们改良的训练方法和规则,也乐于分享到社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互相比赛者和参与者。
青少年体育教育机构之所以能够长足发展,本质上都属因为没有太多IP方面的负担,都在集中心力围绕着开源代码建立合适的服务体系。而这些开源代码——这些体育项目的规则体系以及相关的一切,已经经过历史上无数的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家长、孩子的检验,bug已经非常少了。
角度五:“三体”的教育
家、校、生一体,或者说父母、教练、孩子需要三位一体地产生化学反应。
最初棒童创始团队的育儿专家、教育工作者,他们希望开发出一套父母工具箱,一套toolbox,来处理孩子成长中面临的问题,拖拉、不专心、注意力不集中、阅读习惯不好,等等。希望可以用给家长上课的父母学校,或者叫亲职教育的形式来实现。那时候流行一句话,孩子的问题大都是父母的问题,流行一本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团队碰到3个问题,1. Toolbox的复杂性被低估,可能会在解决复杂问题时缺乏有效的解决方案,或者重复的在解决一类问题,需要一个体系架构系统性地解决问题。类似蒙台梭利、哈佛多元智能之类,要重新发明轮子?2. 父母往往没有时间没有兴趣来听课程,小区里面试办的讲座,来的很多是爷爷奶奶,甚至是保姆。3.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那爸爸的位置在哪里。
这时候,体育,这个丰富的教育体系库,浮现了出来。很显然,它有着足够的魅力,把教员、学员、家长(特别是爸爸)三位一体凝结到一起。
所以有了棒童的第一次课,在公园,在球场,教练带孩子的训练,家长们围坐一圈马扎,父母课堂开始了。
关于毅力、关于坚持,教练当然在课堂上会做强调,可是一周一次的课后,大量的时间,是靠家长的点拨,遇到具体事情后的鼓励。关于成长型思维,首先需要家长有,才能发展到孩子的身上。团队性、沟通力、责任感、领导力,大道理讲太多孩子是听不懂的,大部分是讲给家长听的。对待失利、失误、负面的情绪,孩子的反应有时是纯天然的,需要帮助的,家长也是需要引导和帮助的。
不能说棒童就是一个纯粹的父母教育机构,因为棒童服务的主体是大量的教练专业授课。家长们投入大量的时间在课后帮助孩子在训练习惯和动作数量上的付出,还有就是在旅行球队的建设方面,家校生的的确确就是一体的。
棒球项目的魅力,作为美国的国球,第二大运动,日韩的第一大运动,不仅仅是综合体能和技术技巧的结合,还承载了很多深度的人物、历史、文化案例。中国的棒球历史,从詹天佑最早一辈的留美预科生,到解放前的延安军事训练手段,到延续至今的全运会传统。这些也为棒童的老师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教育素材。
创业好比是提出一个科学理论的假说,被即将到来的每天的运营实践、客户、市场去检验,去证伪。棒童所实践的教育,就是这种提高青少年活跃度、增强他们robust特性的、基于开源化平民化体育项目的,父母孩子老师共同参与的闭环教育系统。